管氏家族传统佳联 二维码
783
转载于管老爷子网易博客 管氏家族传统佳联 (一)竹苞松茂 官廉民安 (上下联第一字合而为管)(二)割席传美谈 减租建奇勋 (上联为管宁,下联为管师仁)(三)仁存白云集 瑞应折桂亭 (上联为管师复,下联为管及)(四)九合诸候匡天下 三迁少卿宁国邦 (上联为管仲,下联为管湛)(五)幼安高节,仲父霸功 (上联管宁,下联管仲)(六)平原世泽,相国家声 (上联管辂,下联管仲)(七)魏国管宁真名士,元代道升女画家 (上联管宁,下联管道升)(八)尊王攘夷成霸业,通义精术识天文 (上联管仲,下联管辂)(九)玉树芳兰承俎豆,金章紫诰答蒸尝 (莒县管氏宗祠联)(十)龙尾家声,凤阳世胄 (上联为管宁,下联为莒县之始祖)(十一)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(吾家风也)12: 孔圣人称仁者再、宋天子赐爵而辞。(上联为管仲,下联为管师复)13:满坞白云耕不尽、一潭明月钓无痕。“师复公诗”
附录七 本县及邻县管氏之无考者凡天下管姓,皆一家焉,但因年代久远,谱牒失传,在清同治十年(1872)修谱时,本县及邻县管姓中即有无考者,现据家谱录之 如下:(一)管氏本县无考者:呼家庄前 西周阳 西沙窝 冯家庄菜园 崖沟 朱符 张家墩槐树底 帽子屯 顾二屋子闫家台落(二)管氏邻县无考者潍县之柳疃 郭泽村胶州之城里 山前 王台街 大行东牟即墨之城里 兰村2、高密管氏,自元末来高密,子孙繁衍甚速,其时多居县城,至明初逐渐外迁,形成管家苓芝等管姓聚居的大型村落。至光绪29年(1904)为止,高密管氏又有不少人自原居住地外迁。现据《高密管氏家谱》的记载,按股分世汇总于下:(一)大股:十二世:管应选十三世:管文耀、管文燃十四世:管成松十六世:管绍康、绍熙兄弟、管绍福十七世:管贵 、贵是、贵 、贵安、贵旭、贵邾、贵邗、贵 、贵 、贵管彦邦、杰邦兄弟管得君、仕君、良君兄弟管贶仕、将仕、求仕兄弟十九世:管家乐 以上皆出外不知所之者十三世:管 金 出居任马(贤按:疑为昌邑之“饮马”,其弟银亦出外,可能亦至其兄处)十六世:管绍望 适辽(今辽宁)十七世:管贵 出居王台东北小庄(胶州?)管贵缕,自乾隆年间外迁至王台东北小庄,已有二子四孙,长孙曰运灵,次子曰玉,据其孙行四者说,他们是从陶家庄(贤按:疑为今之姚哥庄)迁去的,到1904年修谱时,至其身已三世。管贵邵:居苗家村管教邦:迁张家屯管振彩:迁北河崖管振升:迁东北河崖管贵酆:住河套管家庄(贤按:此三人是否今河崖管家庄或王家屋子管姓之始迁祖,待考。)管贵 :居高家楼管贵纶:迁向家岭十八世:管恩照:全家适辽东管恩遗:适辽东管恩大:适辽东管恩谱:适辽管恩仪:迁东牟管恩鸿:居綦家村管恩六:与其父贵绅出居黄县管恩重:迁律家村十九世:管正常:迁冯家屋子管家冀:适沈阳管家舆、运 昌:居祝家庄管述祖:迁逄戈庄(二)二股十六世:管绍成:出外不知所之十八世:管恩爵:适顺天管恩级:父子适顺天(贤按:今沈阳)管恩承、恩秉兄弟出居黄县九里箭管沛恩:适黄县十九世:管家巨与其弟家升适辽东新开河大黄沟(三)三股:十 世:管长庚十三世:管宗宁、管法远十九世:管家杞 以上皆出外不知所之十六世:管文德自杨戈庄迁居律家村管廷耕 适辽东十八世:管恩隆、恩雍、恩渥兄弟适黄县十九世:管家俊 适辽(四)四股:十五世:管十六世:管化疆管绍吉十七世:管可十九世:管家御管明方 以上皆出外不知所之十七世:管贵酆父子俱适辽东十八世:管恩居迁辽东船场东关十九世:管家乐适辽东淮阴县(贤按:未闻辽东有淮阴县者)管家佃 适辽附录八 新发现的高密管氏(三股)七世祖嘉祯公在无锡知县任内所立“无锡县里社”碑。该碑于二OO四年十二月于无锡市蠡湖街道青祁村建筑工地出土,现存无锡市博物馆。该碑为嘉祯公在无锡知县任内所立,(明嘉靖五年1526年三月),碑文内容是要求各里社毁淫祠寺观以建社坛,每月初一集会一次,祭五土五谷之神,读抑强扶弱之词,劝善惩恶,申明乡约,以敦风化,兴礼恤患,以厚风俗,同时,“立社学设教读以训童蒙;建社仓,积粟谷以备凶荒”。根据当地老人说,此碑出土之地,原为“蒋大王庙”,即属于碑文中所说的“淫祠寺观”之列,当地将其拆毁以建社坛或立社学了。于此可见其清廉爱民,敦本尚实之一斑。该碑距今虽已近五百年,但字迹清晰,为楷书。据笔者以外行眼光看来,其书法有颜欧之风,端凝朴拙而不失碑意,颇具大家风范。无锡县里社碑“无锡县里社”碑碑文无锡县里社无锡县为申明乡约,以敦风化事,抄蒙钦差总理粮储兼巡抚应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陈 案验备仰本县遵照洪武礼制,每里建立社坛一所,就查本处淫祠寺观毁改为之,不必劳民伤财。仍行令各该当年里长,自嘉靖五年三月起,每春秋贰社,出办猪羊祭品,依式书写祭文,率领一里人户,致祭五土五谷之神,务在诚敬丰洁,用虔祈报。祭毕,就行会饮,并读抑强扶弱之词,成礼而退。仍于本里内推选有齿德者一人为约正,有德行者二人副之。依照乡约事宜,置之簿籍二扇,或善或恶者,各书一籍。每月朔一会,务在劝善惩恶,兴礼恤患,以厚风俗。乡社既定,然后立社学,设教读以训童蒙;建社仓,积粟谷以备凶荒。而古人教养之良法美意,率于此乎寓焉。果能行之,则雨暘时若,五谷丰登而赋税自充;礼让兴行,风俗淳美,而词讼自简。何待于催科?何劳于听断?而水旱盗贼亦何足虑乎?此敦本尚实之政,良有司者,自当加意举行,不劳催督。各将领过乡约本数,建立过里社处,所选过约正、约副姓名,备造文册,各另径自申报,以凭查考。其举之有迟速,行之有勤惰,而有司之贤否,于此见焉。定行分别劝惩,决不虚示等因,奉此。除遵奉外,今将备蒙案内事理,刻石于本社,永为遵守施行。大明嘉靖五年三月 日无锡县知县管嘉禎立石跋余自幼受父辈教诲,深知孝亲敬祖为人伦之大德,饮水思源,不敢忘已所从来。故对家谱甚为重视。吾族大栏一支,原有谱一部,存先伯祖讳遵仁公处,两岸始通后,被二叔梅五携之去台。幸辛已年(2001年)五月既望由三弟谟业斥资五百元,由内子王梅棣赴青岛一书商处购回一部。余如获至宝,时常研读,遂有所得,加之随时注意收集有关资料,于是做了上述研究考证。由于掌握资料太少,这些研究还是肤浅的、初步的。更深入的研究、更正确的结论,只能俟之来日,期于后来之人了。甲申年(2004年四月)春三月朔高密管氏二十四世嗣孙谟贤沐手书参考书目:1、《史记》2、《汉书》3、《后汉书》4、《三国志·魏书》5、《宋史》6、《高密管氏家谱》7、《齐川管氏宗谱》8、管月福:《龙泉管姓》9、管恩灼:《双凤山下人家》10、有关工具书及网络文章 |